――感受太平洋大學課堂教學的挑戰與魅力 自8月27日太平洋大學的秋季學期開學以來,我院在美博士班的老師已完成了整整四周的課程。本學期博士班共開設了五門課程,即《開題報告III》、《定性研究設計與方法》👷🏽、《定量研究設計與方法》🐳、《項目評估》和《學術寫作及文獻檢索研討課》。四門主課的任課教授都分別指定了至少兩本教材,每周的閱讀量都在幾萬字以上,還要定期寫作業✹🫷、寫評論,準備課堂演講與討論,參加寫作研討和文獻檢索培訓。相對其他的博士生,我院博士班老師的課程安排更密集、授課時間更長、任務更重,幾乎每天都上課,閱讀任務和作業更是一周不斷線,所有一切都讓他們倍感壓力與挑戰。但大家依然很認真👮🏼♂️、努力完成教授們指定的各項任務👨🏽🦰,並在這個過程中努力不斷切換視角看世界👩🏼🌾,揣摩和研究美國大學的課堂設計,體會教授們的教學魅力📓。 給我院博士班上課的四位教授風格各異,但都是治學嚴謹、經驗豐富🐹、學術突出的專家和令人敬佩的學者。他們有的自由灑脫✋🏿、隨性而至🙎♂️,有的嚴肅認真🏄🏿♀️、邏輯縝密👨🏽🍼,其中最嚴格🤞🏼、也最有特點的當屬《定性研究設計與方法》的教授Thomas Nelson。Dr. Nelson 1993年畢業於亞利桑納大學,獲得博士學位🍏。他主攻的跨學科研究包括環境科學🕵🏽、環境教育🧑🦳、教師教育、跨學科課程𓀄。他曾任美國《教師教育季刊》雜誌編輯12年🧎🏻,並因此獲得“加州教師教育委員會”(California Council on Teacher Education)頒發的表彰證書🧚🏻♂️,並成為該委員會的理事,目前他依然是這個委員會最活躍的學者之一。Dr. Nelson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💇🏼🦸🏻♀️,課堂控製力極強的老師🤍。他負責的《定性研究設計與方法》這門課的閱讀難度很大,因為定性研究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性的研究🧎,文章大多結構松散,觀點零散,不像定量研究那樣有邏輯性,有嚴謹的論證過程🧝♀️。所以,在閱讀中我們需要不斷重復才能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🕯,抓住文章的主旨。 Dr. Nelson對我們的閱讀要求也很高,不僅僅是要求按時讀完指定章節的閱讀,還要提出有深度的的問題🤶🏻,並要在課堂上與大家共同討論🙅🏼♀️,加深理解。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讀完理解表面意思📄,還要深究其中緣由,並且能夠解釋清楚。在課堂教學中,Dr. Nelson經常會隨機提問🌷👨,上課時大家必須註意力特別集中才能跟上他的節奏,保證被提問的時候能夠快速思考,給出適當的回答✮。每次上完Dr. Nelson近三個小時的課之後✷,大家都感覺如釋重負👨🏿💻。但正是這樣強度大的授課,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🤰🏽,收獲也很多👨🏿🎓。 Dr. Nelson是做定性研究的專家,因此他本人也像個藝術家一樣🤺🐮,經常給人很多靈感和啟發👨🏽🙇🏻♀️。他授課的風格也是熱情奔放,幽默詼諧,所以雖然學生感覺筋疲力盡,卻都樂在其中。他的教育哲學觀帶給我們很多啟發👩🏽🎨,總結下來有以下三點👱⚾️: 第一🏃🏻,Dr. Nelson認為課堂教學效果取決於教師本人,而不是教學方法。他認為很多老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可以教得很好,還一些人無論用什麽新的教學方法,教學效果依舊不理想🚵🏿♂️,不受學生歡迎🐒。所以🧎🏻♂️➡️,在一定程度上🛹,他認為教師素質和教師魅力的培養比教學方法的訓練更為重要。 第二,作為定性研究一種基礎訓練👩❤️💋👩,Dr. Nelson經常會讓我們做觀察筆記。比如選取生活場景或校園一角,做仔細的觀察描述👨🏼🚀,描述越具體♿、細節越清楚越好,在觀察性描述之後*️⃣💁,要賦予觀察一定的意義。這個練習是訓練我們探究事物意義的能力。他認為這正是定性研究要做的――在生活中尋找意義! 第三🏋🏻,用不斷的質疑促使學生深入內省。 提交給Dr. Nelson的作業很少一次通過的,他總是很尖銳和直接地提出問題和質疑,要我們能對自己寫出的文章做深層的闡述🫣。這一點是我們之前在這個博士項目的其他課程中未曾遭遇過的,開始都有點挫敗感🚣♂️🚶♀️➡️。但是隨著大家對Dr. Nelson的熟悉和了解,就慢慢明白,他這樣正是為了培養我們成為有自信,有思想的學者🪣。他說,如果我們有一天自信地批駁了他全部的質疑🦎,我們就是自己研究領域的真正專家🏋🏿♂️,而那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。 四周的學習,大家雖然非常辛苦,但收獲也很多。大家有時獨立閱讀😢👨🏿🍳、寫作🐫💆🏿♂️,有時分組討論、互相啟發,有時會自發組合找老師探討👩🏿🎨,每個人都在這個過程中艱難卻快速地成長著。英語專業的老師在研究方法上思路越來越清晰了,非英語專業的老師英語閱讀、寫作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🏍。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,我們當中一定會有優秀的學者脫穎而出,我們也期望能早日回到天華,把我們的所學盡早運用到天華的教學中👏🏽。(天華博士班) |